查看原文
其他

吴志强: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段水城共融发展 | 学术季

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 2022-04-24

导读

9月20日,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、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学术季之“文化传承·健康发展——第二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(2020)”在线成功举办。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在会上的主旨报告。


本文字数:2679字

阅读时间:9分钟

 


作者 | 吴志强

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,同济大学副校长、教授
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,城乡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。但是另一方面,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:

2013年,成都山洪暴发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内涝,成都市双流地区停水时间长达一周;2016年,武汉暴雨引发洪水,蔡甸、江夏、三镇各个城区告急,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;2020年,根据应急管理部统计,截止7月28日,主汛期以来,洪涝灾害造成江西、安徽、湖北等27个省区市5481.1万人次受灾,158人死亡失踪,376万人次晋级转移安置,4.1万间房屋倒塌,农作物受灾面积5283.3千公顷,直接经济损失1444.3亿元。


这一系列并非孤立的事件值得我们反思:我们做了什么,我们在做什么,我们应该做什么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将水和城市结合起来思考是非常必要的。



核心观点:城市是个生命体


✔  城市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,有其自身规律

水是城市生命的基本前提

要建城,先理水

城水相融,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

水与城的动力配置决定了城乡生命健康发展与兴旺

✔  规划学需要着力城市与水的基本规律


整个中国大地上,哪里有水,哪里人才就集聚,哪里经济就发展,哪里的创新就兴起。十七年前,吴院士对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水资源、用水量、污水量数据和城市的竞争力、创新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数据的研究,发现水与城市发展之前存在重要规律。吴院士通过对全世界三十八个园区的蓝绿空间与地均专利数、人均专利数、创新动力之间关系的整体评价,发现一个重要规律:

科技园区内是否有足够的水面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越度,与科技创新的水平直接相关,其原因是科技创新力直接取决于人才,而这些人才实际上对环境条件极其敏感。


因此,吴院士再次认定,水与自然环境不仅仅是底线的生命维护,更是与高线的生命产出、思想产出、专利产出、创新产出都是紧密相关的。



北京副中心规划:尊重城市发展规律



总体定位


北京副中心规划,着力建设引领未来的水城共融示范城市,全面落实集中体现总书记对副中心的要求:21世纪的眼光,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水平、高点定位。塑造世界城市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典范,通过生态文明的示范轴线引领未来文明。




建设作用


世界级城市必有世界级的城市滨水地区,对纽约、伦敦、巴黎、柏林、新加坡、上海、东京、布里斯班等八个城市的河流与滨水地区进行深入研究,发现世界级城市的滨水地区普遍具有五大作用:历史传承创新、公共活力廊道、蓝绿生态主脉、城市空间缝合、特色魅力提升。



愿景与新中华城市设计思想


北京副中心以中国特色进行规划设计,最终愿景是:以高点定位审视北京副中心,讲北京副中心建设成为引领世界未来城市滨水空间的示范实践。并由此提出新中华城市设计三大思想:尊重自然,整体协同,永续创新。



总体理念


✔ 人工的城市与生态的自然融为一体

✔ 不同的人群在这里共享同一个家园

✔ 历史的遗产成为创新未来的源泉

城市建设汇聚人类的最高智慧




人民城市


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国际经验,当今人民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,人民的需求是所有问题的根本点,摸清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十分重要的。中国传统思想就是将城市与自然、水融为一体的,进而共享自己的家园,共创未来的美好生活。吴院士访谈了500位北京市民,有现在的通州人和未来要来这里的人,弄清楚他们真实多样的想法,脚踏实地的进行了基础研究。



北京副中心城水相融:智慧支撑科学决策



十八点共识


吴院士团队仔细分析了十二家国内外方案,总结归纳各方案的优点,形成了总体城市设计五个方面的十八点共识,例如: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,第一大共识是水城共融——布局大区域分洪蓄水,治理水生态系统,营造开放可达的亲水空间,以及海绵城市、园林城市、城市风廊,历史文脉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,有运河文脉、古城保护、重塑八景,社会生活方面有城市绿心、幸福家园、生态社区,绿色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有缝合城市、公交导向、慢行城市、城市内环、智慧营城,城市景观与艺术创新方面有公共空间、迎宾景观、精品力作等。




最终方案: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


一带: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

一轴:一卷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

多组团:十二个水城共融的民生共享组团


遵循中华营城理念、北京建城传统和通州地域文脉,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“构建蓝绿交织、清新明亮、水城共融、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绿色生态城市布局”的要求,围绕大运河建设贯穿副中心的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。沿东六环路(副中心段)及两侧地区形成南北向的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,依托水网、绿网、和路网形成多级水城共融的民生专享组团,构成北京城市副中心“一带一轴多组团”的空间结构。




水城共融的六大途径


精明理水:打造千年之城的水安全格局

智慧调水:借鉴古今智慧,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

海绵蓄水:提高城市自身存蓄调节能力,促成水资源良性循环

生态治水:提高城市水体水质,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

活力亲水:优化岸线河断面设计,营造人性化的亲水空间

特色滨水:梳理现状河道和恢复历史河道,彰显传统水文化



北京副中心大运河生态文明带:科学规划合理配置


在北京副中心尺度确定了水城共融的总体方案之后,团队聚焦副中心大运河段,围绕大运河梳理周边水系、绿地和公共空间,塑造水、绿和建筑交相辉映的优美的空间形态;传承中华古城和运河文化、布局城市重要功能、组织现代都市生活和示范生态城市建设;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带,集中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的城市空间意象。


中国大运河第一交响乐

生态文明交响乐


规划提出中国大运河第一交响乐就是生态文明交响乐,包含五大乐章八大系统



五大乐章


总长22公里的副中心大运河分为五大乐章:

✔ 序曲: 创新,是环境优美现代化创新环境

 慢板: 协调,是悠悠古韵的历史段落

✔ 快板: 开放,是门户区,高密度、高速度、快节奏

✔ 缓板: 共享,这段是公共生活段,大片生态空间

✔ 终曲:绿色,曲终整体环境重归一片静谧,乐章进入自然生动的和弦




八大核心问题与系统设计


梳理出城市八大核心问题,并提出相应的系统设计:

 创活力——科学开发创造城市动力

 通绿道——建设滨水区域慢行系统

 增桥梁——实现两岸都市空间缝合

✔ 改水岸——打造连续宜人亲水空间

✔ 承文脉——跨越时空展现运河风光

✔ 控建筑——体现主题描画两岸风貌

添热点——创造热点展现多彩魅力

 提绿值——布局绿网增加绿化价值


在每个系统设计部分,首先是诊断现有问题,然后是对全球8个世界级城市的滨水区进行深入研究,找出基本规律,最后提出大运河的解决方案。



最后,吴院士再次回到报告伊始提出的基本观点:“城市是个生命体”,并发出倡导:

“我们规划学科

重要的责任

是认识、尊重、

顺应城市发展规律”。

供稿单位: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

稿件整理人:谢朝阳、司圣玥,并经报告人确认


你可能还想看这些


学术季 | 聚焦文化传承•健康发展,第二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(2020)在线成功举办
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

如何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?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吴志强、段进、石楠、袁昕等专家建言献策
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

吴志强:论空间规划的内核逻辑
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

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